激荡40年,盘点茶界的“变”与“未变”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激荡40年,盘点茶界的“变”与“未变”

本文授权转载自「光阴夜归人」,作者:洪漠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仅还剩下几天的时间了,我们又将跨进新的一年。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生活面貌,一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茶,在这种跨越世纪的历程中又经历了那些变化呢?


如今,掌握记忆钥匙的人已经先后进入了耄耋之年,新生代正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的那一杯茶,是生活方式?是信仰?是职业?是社会面貌的另一种折射?我想,不管我们出生于哪个年代,在围绕喝茶这件事的“变”与“不变”里面,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茶的真谛以及围绕茶有关世道人心的隐喻。

激荡40年,茶的那些改变


一切因茶人的改变而改变

40年前,社会角色的身份很少,工人、农民、干部。社会按阶层划分,敌我关系和人民内部关系。所以,那时候不敢说有茶人这样一个社会群体,茶人是一个标准化的职业,溶解在了工人与农民这样的社会角色里,从事着茶叶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工作。


40年后,茶人是一个跨越边界的社群,既有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也有社会上的纯粹爱好者。产业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服务业。围绕喝茶这件事,经过茶人40年的努力,从历史资源中给我们扩大了茶人的精神容量。一切,因经济发展而改变;一切,因茶人的改变而改变···



1

从业人员的改变


以前,零售终端的卖茶人需要持政府颁发的上岗证


如今,零售终端的卖茶人需要品貌端正,形象气质佳


那时候,证件往往代表着一种社会秩序,理想化的社会秩序里面,不太喜欢职业的流动性,持证上岗,既保证了职业的稳定性,也设置了从业门槛,让每一个个体对于改变职业的意愿降到了最低。以前对于卖茶人身份的确认,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安排;如今,对于卖茶人身份的确认更多的是出于市场效益。所以,真正做生意的茶商并不太关注茶艺师证书是不是真的会被取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后,连续出现的国营茶厂改制,不仅仅改变了产业链从业人员的编制问题,也改变了过去产业链上的协作机制。从鲜叶采收,毛茶选购,成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因人和市场的变化而重新组合。缺乏协作基础的民营茶厂将过去中国茶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基础击碎。此后,再小的一个组织或农户,但凡要做茶,都不得不尽可能地渗透到全产业链上去。至此,迎来了茶产业地图上的混序阶段。


这种混序表现在,当掌握鲜叶资源的茶农可以完成毛茶初制和成品精制以后,在消费者对工业制品没有好感以后,所有的利好资源都迅速向茶农端汇集。再加上这几年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一切以农民群众的利益及增收作为政治出发点,所以那种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技术改造在基层很难推广实施。


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因人的改变而导致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影响非常深远。对产品,特别是产品质量;市场,又特别是市场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经过实践的检验,品貌端正,形象气质佳的年轻女子在零售终端的销售效果始终是最好的。




2

茶叶消费的改变


以前,老百姓买茶喝除了要支付茶钱以外还要出示茶票


如今,只需要手机掏出来扫一扫


以前,是商场卖什么我们就只能喝什么


如今,是我们想喝什么就买什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的基础设施升级发展很快,从取消计划经济的票证直接使用货币购买到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的出现。围绕消费端的便捷性以及选择空间都在迅速发展。


在这个发展之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消费者主权时代的悄然到来。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来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本质上也与“从业人员的改变”形成了一种互证,供需关系变了,就需要我们的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3

饮茶场景的改变


以前,喝茶是一个解渴行为,开会时喝,劳动间隙喝(图1:潮州船工在劳动间隙喝工夫茶;图2:陕西的民兵在劳动间隙喝茶;图3:1978年,山东临沂村民门为一户人家盖房子,午餐中的茶水招待)


如今,喝茶除了解渴,还是一个专项行动,讲究在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人一起喝(图1:家庭茶空间;图2:茶叶经营空间;图3:公共空间的茶文化改造)


饮茶生活场景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着有关茶叶消费的逻辑。


此前有人说,喝茶是个弱需求,但其实改革开放之前留给我们有关饮茶的画面看上去还是挺刚需的。


解渴就是刚性需求,茶票的存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茶票,其地位与粮票、肉票等同。改革开放后,这种刚需存量市场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把更多目光关注到了新兴的城市消费中。那种通过对传统中国茶消费体验的系统性升级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逐渐对这些剩余农产品赋予了品牌的影响力及商业价值。而这些升级的背后,我们从品饮消费到体验消费衍生出了一个非常长尾的茶周边市场。


在饮茶空间的改变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跨界融合。在茶空间里,囊括了室内装修设计,围绕茶叶品饮及存放的配套茶家具,围绕泡、煮、烹、调的各种茶家电,最后再到茶席之上的各种细节性物件,饮茶场景的新需求,在新时期下开创了一个中国式消费升级的产业链。



4

饮茶器物的改变


以前,喝茶的器物只要不漏水就行(图1:老茶具;图2:四川老茶馆的七星灶)


如今,喝茶的器物得讲究出处、讲究泥料、讲究做工乃至讲究做器物的师父,讲究年份,讲究养护方法


小时候常见的喝茶器物以搪瓷盅盅、罐头瓶子为主。后来出现了饮茶专用杯,一般是一些粗糙的瓷器,陶器等。直到工夫茶的流行,紫砂器物,以及各地的古典名窑相继复兴。那些沉寂在古典文献中的经典器形被不断复制,围绕器物的工艺文化也不断深入人心。喝茶,从饮水到流程的仪式感,到审美的诉求,所有的茶事升级都是由器物去实现的。


泡、煮、烹、调,乃至所有流派的仪轨,其实说到底,都是人通过操作器物去呈现那一盏茶汤而已。器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5

茶人服饰改变


以前,平时生活穿什么,喝茶的时候也就穿什么(图,70年代安徽)


如今,喝茶人有了代表自己身份标签的服饰——茶人服


茶人服的蔚然成风让人惊讶。这种流行也在改造服饰行业,从纺织材料到染色再到缝纫,每一个环节都被消费诉求不断倒逼着去历史里寻找资源。像当年西方纺织业进入刚进入中国时一样,工业文明的产品突然之间成了被抛弃的对象。棉麻、手作重新成为时尚。


但时尚往往只存在于小众的高端社群,茶人服的时尚时间点出现在我国制造业的鼎盛时期,服装制造业有这个能力在一夜之间将时尚变成大众。果不其然,茶人服泛滥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泛滥,开始让这个小众服饰领域的设计师做更深的思考。



6

茶叶产品的改变


以前,茶只能用来喝,有保质期


如今,茶除了喝,还能当理财产品存储投资


对于习惯了绿茶话语逻辑的地区而言,听到茶仓这个词会很诧异。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保质期会让人不经意的去思考仓库的存货周转率。但真正意义上的茶仓是不强调周转的,而是强调升值。


历史上茶仓出现在茶马互市的集镇上,那时候由政府专职官员去做茶仓统筹,从流传到现在的茶马贸易文件来看,茶马互市的茶仓也是要讲究战略存储与存货周转。那时候关注周转是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因仓储损坏茶叶要么就造成国家损失,要么就制造民族矛盾。所以历史上那些搞茶仓的人总是战战兢兢的。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茶仓成了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新兴投资理财项目,以珠三角最为流行。这个新生概念,不仅能够在产业低迷时形成交易。与此同时,一些已有的产品升值案例刺激着新的资金不断介入。但早期这个仅仅适用于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其后黑茶也在这个体系下尝到了甜头。前几年,乌龙茶也在通过建立有关保质期的国家标准试图进入这一领域。



7

茶学教育的改变


以前要学茶有两个途径,学校和工厂


如今要学茶,除了这两个地方,还有网上、街上和藏在写字楼里的培训机构


我们不需要回溯40年,其实仅仅回到10年前,假如我们想要了解茶文化,学习茶学知识都还不那么便捷。早期创刊的报纸杂志都很因为很小众,渗透不到三四线城市的邮亭。与此同时,也没有这么多从业人员去生产相关的内容,普通用户很难触达到茶文化的信息。


应该说,行业媒体在茶学教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行业资讯,产品信息、历史文化,从互联网PC端开始,到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丰富持续的内容向外界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存在。也正是这样一张内容大网,向我们网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行业媒体连接着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在消费者教育,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默默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

茶叶博览的改变


以前,要见到更多的中国茶,只能在书上


如今,行业博览会可以一次见完主要的中国茶产品


中国茶历史悠久,品类丰富,从“传统十大名茶”到如今的“区域品牌20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茶的产品特征。长尾、分散,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个品牌都关乎到一方百姓的生计,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传统产业的核心资产。因此,一提到中国茶,脑海里首先就浮现出了一张地图,从“西湖龙井”到“信阳毛尖”;从“洞庭碧螺春”到“君山银针”;从“蒙顶甘露”到“凤凰单丛”,东西南北,跨越万里江山。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自诩是茶叶大师的海外华人回到大陆来发展的时候,走走停停,深入了解才发现,自己连中国茶的名字都认不全。


过去,南方很多茶叶产区在消费领域都处于高度本地化的态势,很多大宗销区都有指定产区定向供给。这是改革开放前一直维持下来的传统秩序。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秩序开始解体,国营茶厂的改制,所有的茶厂开始自谋生路。创办品牌,做展销推广是每一个茶企活下来的唯一途径。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最有消费力的区域。所以萌芽于珠三角的茶业博览会一度成为了茶叶品牌构建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博览会本身也成为了中国茶丰富品类汇集的平台。



9

科研人员的改变

以前,茶叶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实验现场(图: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在茶园里)


如今,茶叶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却是出现在商业发布会现场


早期的科研人员似乎很少抛头露面,很多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为我们所知。如今,这种局面变了。任何一次商业行动,不请一两个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过来感觉场面根本撑不起来。在我看来,排除部分产业科研人员追名逐利的心里,更多的还是产业结构的变革。


我们的茶园基地建设已经达到了某个规模和制高点,对自由市场的开发成为所有产业从业者的新任务。所以,不光是科研人员,很多时候,茶行业的商业活动把茶农、制茶师也都会请到舞台上。市场需要茶农交代原料信息,需要制茶师交代工艺状况,也需要科研人员交代饮茶的诸多益处。


改革开放是一股时代洪流,每一个产业都被卷入了这股洪流。茶产业在这股洪流中显然是难以独善其身。在老辈茶人理想中的那种诗酒田园画面将在市场的压力下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个产业的独特魅力。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面积改制的国营茶厂导致大规模的从业人员下岗,迫于生计,他们都曾短暂离开这个行业。后来市场繁荣之后,那些掌握技术和生产资料的茶人也都回到了这个产业,并且成为这个产业的中流砥柱。


不仅如此,眼下,很多在其它行业取得成功的中年人士,他们带着资金、带着资源以及自己对茶的热爱奋不顾身的投身于这个行业。他们不计较得失,积极学习弥补茶学知识,对于产业链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计较回报。改革开放40年,茶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也许唯一未变的,也就只有我们杯盏中的那一片茶叶而已。


有些还是原来的样子

① 20世纪40年代

② 2015年  安化


捡梗和挑黄片的工人感觉在那里一坐就是半个多世纪····


20世纪70年代


2016年  岳阳


原料车间,还是40年前的模样···


20世纪70年代


2016年  湘西


揉捻机,是时光的年轮,感觉在原地转了40年···


改革开放40年,有很多变与未变。愿未来的行茶路上,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我们做茶的初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Baidu
map